(资料图)
程刚毅 王崇嘉 解放军报记者 张东盼
不久前,第80集团军某旅蹲点帮建工作结束,机要科参谋袁博文看着“基层意见栏”里齐刷刷的“好评”,不禁感叹起此前一段截然不同的经历。
在此前一次蹲点帮建中,袁博文被分配到发射制导四连。得知这一消息后,时任四连指导员焦方坤心情有些失落:“专业不对口呀!”原来,该连营房设施比较老旧,下水管道经常淤堵,官兵们希望机关能派一名军需营房科的干部前来帮建,以解连队燃眉之急。
了解到内情,袁博文积极与多方协调沟通,但由于程序复杂,短期内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接下来的日子,袁博文仍尽心尽力,发现该连在密码装备管理方面不标准、不规范,就利用自身专长,帮助他们修改完善了相关规定,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尽管如此,由于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官兵对袁博文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与袁博文遭到的“冷遇”不同,人力资源科干事李扬刚来到高炮一连蹲点,就受到了官兵的“热捧”。
“连里有几名战士的轮休手续迟迟没有得到批复”“军人身份证办理进度比较缓慢”……当天晚上,高炮一连指导员邢树征就找到李扬,把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清单交给了他。李扬分门别类做好记录,立即联系落实,没多久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一连官兵对他大加赞赏。
同样是蹲点帮建,为啥官兵态度相差如此悬殊?针对这一现象,旅党委利用首长办公会、官兵座谈会等时机组织跟踪式调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建议,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以往机关选派干部蹲点帮建,多少有点“出公差”的性质,对基层单位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导致双方“适配度”较低;部分机关干部受专业限制,对有些基层工作“插不上手、说不上话”,但为了凸显自己的水平和工作成绩,经常“想一出是一出”,让官兵无所适从。
“蹲点帮建应该是‘双向奔赴’,决不能搞成‘拉郎配’。”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该旅党委决定将原来的蹲点帮建由“单一指派制”改为“双向选择制”:一方面,深入一线,以“基层需要什么样的蹲点干部”为主题召开官兵恳谈会,并通过实地查看、形势分析,摸清营连建设现状,帮助他们梳理建设思路,提出精准需求;另一方面,优化资源,让蹲点干部根据自身业务特长选择对口单位,再由旅党委根据工作实际统筹安排,最大限度满足双方愿望,将精准帮建、科学帮建落到实处。
此外,该旅还定期召开抓建基层形势分析会,对长期影响基层建设的矛盾症结进行重点攻关;邀请基层满意度较高的机关干部登台授课,分享好的经验做法;制订《蹲点帮建实施细则》,列出问题整改清单、绘制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做到“急事立马办、难事要盯紧、事事有回音”。
“蹲点帮建,不仅要蹲下去,更要帮上忙。”该旅领导表示,发现问题只是开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接下来,他们将组织机关人员与基层干部骨干定期交流,就营连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集智攻关,切实把蹲点帮建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