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春阶
第五章 初夏·盛夏
(资料图片)
靠边哲学
藐姑爷说的那句话:“靠边,靠边才得活啊!”一直装在我心里。当了报人,平时喜欢写点评论,我就写了随笔《靠边哲学》,没想到还获得了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年度评选的二等奖。
靠边哲学
公冶德鸿
整理影集,看合影,我发现自己总站在最边上。为什么总在边上呢?一咱不是领导,没有在中间位置站或坐的资格;二是个子矮,在后排的中间,肯定被别人挡住,站在边上恰好可露露脸。久而久之,一拍照,就爱靠边站。这成了习惯。
靠边站,我觉得很自在。身子一边有个靠的人或物,另一边,就是自由的。在中间,被夹着,动弹不得。而靠边就不同了,比如照集体合影,开拍,拍完,你走得最快。站在中心,人家眼睛都盯着,你得拿捏,不自然,不舒服。
靠边站,我还觉得安全。说来好笑,我睡觉,爱贴着墙。在我很小的时候,走亲戚,亲戚住在很破旧的土房里。晚上下大雨,就住下了,全家人睡一铺火炕。我靠在最边的炕头上,紧贴着墙。而我的亲戚则睡在炕当中央,结果,夜里我贴的那面墙轰然倒了,我的亲戚不幸遇难,而靠在边上的我除了身上落一层尘土外,竟安然无恙。这个经历,像一枚钉子一样,钉在了我的心灵版图上,成了我的人生寓言。从那以后,我就爱贴着墙睡,只有这样才没有恐惧感,觉得踏实,觉得温暖。小时候是这样,大了也这样。
靠边真的有很多好处。这可否就叫“靠边的哲学”呢?二十多年前,利群日报社职工发福利,分鸡蛋、分西瓜。我都是靠边站,先让别人挑、别人捡,剩下多少算多少。不就是几个鸡蛋吗?不就是几个西瓜吗?你一靠边,退一步,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简单化了。靠边,靠后,不跟人争,不跟人抢。这不就安全了?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理解,这就是靠边哲学。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流露出的思想,也是靠边哲学。
不靠边,往中心挤,往中间靠,很难,也很累。中间的位置,很显眼,但很少,属于稀缺资源。我很笨,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靠边,靠边省劲。我安于边缘。
好多年前,我常常关注我老家的那条浯河。夏季,河水猛涨,那些捞浮柴的人,都是把住岸边,或者是左岸,或者是右岸。不敢到中流,到中流就被冲走了,死死地把住岸边,危险系数小。
从河中人的举止,我就琢磨,干啥都得把住一边,把住一头。比如一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仕途不畅,怎么办?那你赶紧靠另一边,或者是走业务的路子,或者是其他别的路子。比如经商。反正不能彷徨,不能犹豫,哪边都不靠,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犹豫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的一位老师,在大学时,写诗,写得很好。可是,写了一段,他冷静发现,自己写的诗,无论怎么努力,总超不过北岛、顾城、舒婷那些诗人,顶多水平跟这些诗人写的诗歌不相上下。自己的诗,完全可以被人家代替。我的这位老师果断停止写诗,改成朦胧诗研究,走上学术道路,从朦胧诗研究到当代文学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从边缘突破,渐渐走到了学术中心,成了著名学者。
靠边,边,边界,边缘,远离中心,可能更独特,更有味道。一般来说,边界是众多信息汇聚的地方,它具有异质性,是变化的所在,容易产生特殊的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界效应”。
从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不同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于同质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腻烦。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到不熟悉的地方,也就是靠边站,别人不关注,不感兴趣的地方,你看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乐趣。
其实呢,边界也是中心。有个贵州老农,儿子在北京有体面的工作,为了尽孝心,就接老父亲过去住。父亲每年都要到北京住一次,后来就不去住了。他对邻居说:“北京太偏僻了,需要坐好多小时的火车才到。”你看,这个老农,就把自己的偏僻的老家当成了中心,而把大家公认是中心的北京当成偏远的地方。你住你的北京,我住我的乡村。我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这何尝不是“靠边”的自信?
点击查看《芝镇说》第一部、第二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