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南湖公园的水系步行,放眼望去,人行步道沿湖蜿蜒,湖水清澈洁净,岸边美景倒映湖中,一幅绘着水美之乡的秀美画卷跃然眼前。“谁能想到之前破乱不堪的坑塘如今变得这么漂亮,我们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正在南湖公园晨练的张大爷对环境的变化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枣强县实施的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资料图】
河湖水系连通,降低农业灌溉成本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是枣强县结合县域水资源禀赋和农村水系特点,着眼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聚焦目标任务,全面统筹“水系连通、江水置换、管网提升、结构调整、计量智能、休耕雨养、中水回用、高效灌溉”等措施,综合施治,多管齐下的综合整治项目。
2021年以来,枣强县持续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和支斗毛渠疏浚、坑塘扩挖工程,完成河湖水系连通整治 164.34公里,支斗毛渠清挖 296 公里,坑塘清挖 60座,新增蓄水能力 3230万立方米,新增地表水灌溉面积 44万亩,总面积达到 83万亩,基本形成灌排顺畅、旱涝无患的水系格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前浇地一亩地至少得花六七十块钱,而现在通过东风渠里的水浇地,一亩地大概十块钱,农民的种地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枣强县王均乡大师友村村支书李建泉说。
位于枣强县王均乡的东风渠长2000米,通过泵站引水至6个村庄,可灌溉周边农田2000余亩,为百姓农业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以水为脉,以村庄为节点,连通水系。枣强县通过清淤点、疏堵点、连断点,让河渠串联、水系成网,使全县河湖水系互连互通,形成上下共济、多元互补的供水格局,有效解决了83万亩农田灌溉水源问题。
水系连通治理,让环境变美农民变富
金秋时节,在枣强县恩察镇王家洼村,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河湖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田间地头,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收花生,伴随着花生收割机的轰鸣声,一串串、一粒粒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映衬出丰收的喜悦。村口坑塘,白鹭从水中掠过,正在为巢中的幼鸟觅食。
“层林尽染,秋色斑斓,碧水绕村,水鸟翻飞。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词语如今在我们恩察镇可以体会到了。”恩察镇党委书记齐昌难掩喜悦,“水系连通治理,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而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我们的村民们还富起来了。”
近年来,恩察镇乘着水系治理的东风,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大力推广高油酸花生种植,成立专业合作社,走出了花生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水岸同治,临水村庄更宜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走进枣强县唐林镇仓房口村,仿佛来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村口的坑塘里触目可及都是一片一片的莲叶。虽然因季节的原因,荷叶失去了往日的风姿,但依然不难想象夏日荷花盛开时的景象。村支书包立红告诉记者:“我们村临清凉江,水系发达,这两年通过水系连通治理,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前几年,仓房口村的水面是死水、臭水,坑塘里满是垃圾淤泥,夏天蚊蝇满天飞。临水而居,村庄却因水而减色。2020年开始,县里开展“水美乡村”建设,水岸同治,仓房口村纳入建设试点。
经过治理,村民们的门前屋后建起整洁、美观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道变成水泥硬化路,坑塘由脏乱差变身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环境好,生活好,心情就好。”谈起村里环境的变化,仓房口村村民王际水脸上泛起笑容。
沟渠与村前屋旁水系相通,让河渠串联,水系成网,把河流、湖泊、渠系、村庄、道路、环境纳入一个“盘子”治理,枣强县正走出一条水美乡村建设之路。
村因水而美,水为村增色。在枣强县王常乡北张庄村、恩察镇杨黄洼村……一大批系统治理修复后的河湖沟渠实现了完美蝶变,一大批美丽村庄尽显生态之美。(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通讯员李金刚)